读书分享 | 人生的四个哲学境界,你在哪层?
今日看点
《中国哲学简史》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作者冯友兰先生同样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哲学大家。《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哲学领域的“超级入门书”,在通俗晓畅的外壳里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
一、作者与书籍简介
1
作者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有人对他毕生的事业进行这样了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6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冯友兰先生的上述著作,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他还是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哲学家之一,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2
作品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的思想熔铸而成的哲学经典,无不体现着作者深刻的哲思与洞察。书中,冯友兰先生不仅对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更对关于“人”的现实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二、核心观点
本书共有二十八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三章,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和起源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是第四至第二十六章,乃本书的核心重点,着重论述中国哲学流派的源流与创新。其中,有二十二章详细论述包括儒、佛、道、墨、法、禅宗、阴阳等在内的各个哲学流派的起源、核心思想、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等内容,另有六章则分析了新道家和新儒家基于传统流派上的理论发展和演进;第三部分是第二十七和二十八章,作者将眼光投向西方,环视全球,论说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对中国的影响与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哲学。
通览全书,我们可以对冯友兰先生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人生境界”做梳理和进一步解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人生的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若只是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这便是第一层的自然境界。这一层次的人生境界,基本源于人类生存本能之下的下意识行为,仅能顺应某种外在力量被动行动,并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价值进行觉察和独立思考,显然也就不能对过去、对当下、对未来有更多的认识。这一层次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理论中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最低层次的人生境界。然而,这却是道家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种处于“自在”状态的人类,是老子心目中“民”的理想状态,即身体强健、饱食终日、无知且无欲的自然状态。因此,老子与冯友兰先生在对“人”的思想层次这一点上似有根本区别。
第二层是功利境界,即“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功利境界显然比自然境界要高出一层,因为人开始对自身的存在有了觉察,也愿意为自己谋求更大的福利,这个过程中可能顺便使他人获了利。只不过,人做事是出于利己动机。简单说,这一层次的人是利人利己的。尽管“损人利己”现象同样出于利己动机,但冯友兰先生并未提及,或许他认为损人利己这种负面行为不在功利境界的范畴之内。
第三层是道德境界,即“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悟,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许多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这一层次的人,在思想境界上第一次发生了蜕变。他从对个体意识的觉醒,上升到了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中去。就这一点来谈,极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思考的高度和深度都有了巨大前进。自古以来,我国都极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周易·乾卦》说,君子进德修业。《周易·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上阐述无不在强调道德之于人、之于宗族、之于天地的重要程度。我们经常看到各路企业家每年花费重金捐款捐物,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我们还是愿意把这种行为善意地理解为道德动机,是高尚的道德境界的一种体现。
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被称为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即“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到了天地境界,人的思想层次实现了第二次跨跃,从社会的高度陡然上升到了天地、宇宙的境界,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境界。在这一层次中,人对自身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对意义的理解已然超脱物外,没有私心私欲,更越过了道德范畴的价值要求,进入“无我”状态。这一层次用一句话说,想必借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的称赞最为精当: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思辨与启示
有人说哲学、文学是无用的学问,那么说明他至多停留在功利境界。哲学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功用?冯友兰先生说得最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来说,要想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得到内心宁静,读书是好的,读哲学书更佳。首先,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要读一些哲学,懂一些哲学的。这不仅是作为一个个体应有的素质,同时更要将这种素养贡献到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去。再者,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来说,目前拜物教、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衰。正如马克思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诚哉斯言。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就连“哲学”一词都被用作迷惑大众的工具,他们利用解放人的哲学反过来控制人。譬如营销中言必称“占领”人的心智、创造“身份认同感”、“重塑价值观”诸如此类。人与人之间被人为地筑起了社会圈层的藩篱,人自身也被用各种消费符号进行切割,变成了“残缺“的人。社会需要全面发展,人也需要全面发展。哲学能够使我们抽离出自己的躯壳,反身地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使我们可以觉知到当下所作的事情及其意义和价值所在,才能不被“伪需求”“假意义”“标签”等外在的假象规束和迷惑。即便不能做一个睿智的人,也可以维持相当的理智。在防止人的“异化”上,哲学将贡献出最重要的作用。
末了,并非人人都要成为哲学家,而是哲学带来思辨精神的光辉,给人的心灵以启迪,最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其最大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END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